相比之下,菌菇锅底的制作要简单一些。
她轻轻打开橱柜最下层的抽屉,取出三个粗陶罐子,里面分别装着去年秋天新晒的干香菇、茶树菇和竹荪。
这些菌菇都是岁岁和愿愿亲自去后山采摘的,然后学着别家的大人们,将它们晒成干状。
只不过他们也就只学到这一步了,至于接下来该怎么做,他们是不会的。
从家里出来之前,为了不让孩子们辛苦的成果白费,也为了不让这些好东西白白便宜了其他人,所以程月弯特地将全部都给带上了。
虽然一路上是累点,但是心里舒坦。
“香菇要选伞盖厚实的,茶树菇要茎干粗壮的,竹荪要网裙完整的。”
这是村里大人们常念叨的话。
两个娃娃也都记住,采回来的菌菇品类什么的也都出不了差错。
也就是在晾晒这方面终究是不如大人们熟练,所以有些菌菇晒成干之后的品相就没原先那般好了。
程月弯挑出其中品相最好的部分。
那些稍有虫蛀或是晒制不当的,都被她单独放在一旁,准备另作他用。
选好的菌菇要先用软毛刷轻轻扫去表面的尘土。
特别是竹荪那层薄如蝉翼的网裙,这网裙可是竹荪的精华所在,破了就可惜了。
泡发菌菇是一门大学问。
程月弯取出一个青花瓷盆,倒入半盆的温水。
水温太高会破坏菌菇的纤维,太低又泡发不透。
她将手腕内侧浸入水中,感受着最适宜的温度。
干硬的菌菇一入水,立刻发出细微的“嘶嘶”
声,像是在贪婪地吮吸水分。
程月弯并不急着搅拌,而是让它们自然舒展。
最先苏醒的是香菇,原本干瘪的菌盖渐渐丰盈起来,棕褐色的伞面上浮现出细腻的纹理。
接着是茶树菇,灰白色的茎干慢慢挺直,顶端的小伞盖次第张开。
最神奇的是竹荪,那层洁白的网裙在水中缓缓舒展,宛如少女的纱裙在水中飘荡。。。。。。
泡发的时间虽然要一会儿,但是程月弯在处理海鲜前便已经泡上了,所以等她做完香辣锅底再过来的时候,已经是泡的差不多了。
期间程月弯不时过来查看,但从不随意搅动,只是轻轻拨开叠在一起的菌菇,让每一朵都能充分吸水。
与此同时,另一口灶上的高汤已经开始准备。
程月弯选用的是老母鸡的骨架和猪筒骨,这样子泡出来的味道最是浓厚醇香。
焯水时,她特意用大火让水面剧烈翻滚,这样才能把骨髓中的血水和杂质彻底逼出来。
熬制高汤的火候最为关键。
程月弯将处理好的骨头放入紫砂汤锅中,加入足量的清水。
火候要控制在将沸未沸的状态,汤面只能微微颤动,就像春风吹皱的一池春水。
这样的火候能让胶原蛋白缓缓析出,又不会让汤变得浑浊。
还得不时用长柄木勺轻轻搅动,但不触碰锅底的骨头。
加入的配料极其简单:几片带皮的老姜,一段葱白,还有五六粒白胡椒。
这些配料都要用纱布包好,这样既不会散在汤里,又方便后续取出。
当泡发的菌菇完全舒展,程月弯将它们轻轻捞起,泡菇的水却小心地保留着。
这琥珀色的液体是菌菇的精华所在,她先用细纱布过滤了三遍,确保没有一点泥沙残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