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又是孙山,”沈博文促狭地打趣,“海宁,以后若次次如此,未尝不是一桩美谈。”
“下次就没这么好的狗屎运了。”
顾海宁情绪低落下来,“我学问不踏实,院试人才济济,秀才的功名今年怕是跟我无缘了。”
“不过,童生可以进入县学读书,里面的学政也知识渊博。”
“勤学苦读,下次考试,定然更有把握。”
“这么想就对了。”
“最坏的结果,也成功晋升为童生,多少能给乡亲父老和夫子有所交代。”
“景之又是案首,这可是大喜事,走,去客栈小酌几杯好好庆祝一番。”
时间缓缓流逝。
科举艰难,所有读书人都有心理准备。
顾海宁拿到童生的功名后,焦虑急切的心理缓和很多。
然而,院试难度陡增,即便没那么紧张,答卷也依旧无法令人满意。
其他人也差不多。
相较县试和府试的轻松,全都一脸凝重。
“有些题夫子根本没讲过,是不是超范围了?”
“这次真完蛋了。”
果不其然,这次出成绩,顾海宁排名很靠后,名落孙山。
童生皆可参加院试,应届考生加上往届,总共一千两百人。
依旧十取一。
第七十三名:沈家村沈博文。
第一名:杏花村许景之。
竞争比想象中更激烈。
顾海宁早有心理准备,失落一阵后,立刻调整好心情,“景之,恭喜你成为案首。”
“博文兄,也恭喜你得中秀才。”
“苟富贵勿相忘。”
“你俩以后青云直上,别忘记咱们的同窗之谊啊。”
沈博文哑然失笑,“别耍宝了,赶紧回去,别让报喜的人等急了。”
“说得对,走走走,赶快回去。”
科举事关社稷,即便只是童试,也备受关注。
府城的消息传过来后,知县立刻安排衙役报喜。
衙役们敲锣打鼓到杏花村时,许族长激动的人都快晕过去了。
“考上了,景之真的考上了。”
“快快快,赶紧准备好酒好菜给差爷,万万不可怠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