翰林院中给庶吉士安排的,第一阶段的学习,主要还是以理论为主,给他们讲学的五经博士是一名姓曾的老者。
通常是着一身宽松的官袍,身材不显纤细,须发花白,看起来年在五六十岁间许。
倒是不苟言笑,多是摆出一张严肃的脸面,叫学生在他的课堂上,正襟危坐,不敢交头接耳,偶尔也会点名提问,不能回答者,会被罚抄典籍、站立上课。
除了文学性的课程外,工作技能上的培训,前期又主要包括:编撰历朝实录、整理邸塘两报、收集和典藏图书等等。
会有专门的教习,带着庶吉士们,分成各个批次,进行交错学习。
上过第一轮的课程之后,徐正卿属第一批被分往编辑科的成员。
这种方式说得好听点,就是学以致用、在工作中学习,说的不好听点,就是免费的劳动力。
庶吉士进入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,帮着进行编撰、编辑工作,在一定程度上,也能够减轻各项工作负责人的工作压力。
反正留在翰林院中的官员,不外乎以下三种,熬资历的、追求学术的、有远大志向的。
无论是哪一种,有新人进来,帮他们分担工作压力,能让他们去做自己的事情,都值得高兴。
而邸报这种制度,起源于秦汉时期,成熟于唐宋,也算得上是现代报纸的雏形。
在明朝具体实施下来,主要通过各个地方在京城设置专门的办事处,这个地方就叫做“通政司”,派有常驻人员,负责朝廷与地方的联络,
功能就是及时将皇帝的谕旨、诏书、臣僚奏议等中央文件、宫廷大事相关政治情报进行传递。
塘报则是同等重要的军事情报,不过这种情报,更多的是地方向上级传递的。
而当下,明朝廷中收到最多的,自然要属大同方面的塘报。
其实在元朝统治期间,蒙古人已经见识过中原的富庶后,即便被自明太祖朱元璋赶回了出生地,俺答也一直猥琐发育着,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重返中原这片富庶之地。
按照塘报上的说法,北虏俺答于嘉靖二十五年的五月份,带着人马来到大同塞外,求贡于明廷。
并表示自己按照蒙古最隆重的礼节,挑选了白骆驼九头、白马九匹、白牛九只及金银锅各一个来“进贡讲和”,并约定“自后民种田塞内,虏牧马塞外,各守信誓,不许出入行窃”。
彼时的明朝,正处在国库盈余,内忧不显的时期,大抵还有忌惮蒙古的意思,文武百官自然不能同意,嘉靖更也没有鸟他。
结果,边镇大同总兵的巡边家丁,巡卫时杀害三位来使,就此埋下三年后“庚戌之变”的点火索。
所以是点火索,而不是直接开战,那是因为蒙古内部也出现了问题。
“俺答”这个称呼,是明朝时期的汉语音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