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已经来到了宴席的末段,京城街市的热闹氛围也逐渐达到了顶峰,唯一遗憾的是,月亮还是没有出来。
尽管天空中的云层,看着比刚入夜的时候,要稀薄了不少,透过云层也能够大概看清月亮的位置。
在这段时间中,有意无意向徐正卿探话,问他是不是已经入了严嵩府上当幕僚的人也有。
不过,更多的还是跟他打听,关于翰林院中的事情。
想要让徐正卿帮着举荐一下,让他们认识翰林院现在的徐阶和张治两位大学士,也是两位吏部侍郎。
其目的,也是显而易见的:想要升官或通过走些门道,给自己安排一个好一点的官位,不要在授官的时候,被分配到那些鸟不拉屎的边境。
这些人都自诩有贤名、才学,甚至胸怀天下,当场就可以背诵三两首抒发自己远大志向的诗词,四书五经也颇为熟稔。
但在徐正卿看来,且不说他现在跟徐阶关系并不好,就是关系足够好的张居正,也做不了这样的事情。
进贤用贤,说起来容易,实际做起来绝非易事。
有些人的确是贤名在外,但让他具体办些事情,不是办糟就是办不成。
贤名、才学和政治能力、办事能力是不能简单的画等号的。
不然,每届进士都有两三百人,怎么就不能个个都青史留名?朝廷总归要的是能办事的人。
但出现这种现象也怪不了他们。
这一批没有被选入翰林院的新科进士,他们的观政期差不多已经过去了一半,在六部和都察院各个衙门的学习也走完了半程。
各人心中大概的意向是有的,可一来要结合当地是否有空缺的官位,二来也要看看同一官位的竞争是否激烈。
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,毕竟僧多肉少是事实。
每年都会有不少的人,因为缺少与之匹配的官位,又不肯自降身份,因而成为被长期观政的士子。
在这种该为自己的前程拼一把的时候,还是要拼的,每个人都是如此,能否成功便是后话了。
至于当面否定他们能力的这种事情,徐正卿自然不会去做,大多以自己跟两位大学士的关系不怎么好,结束了这个话题。
不过,整晚的宴会下来,徐正卿也不至于完全没有收获。
以他现在的目光来看,在他同届的进士中,他还是找到了几个实干人才的。
王建算得上是一个。
他这个人虽然比较热情好事,但办事能力还是有的,而且在吸取上次的教训之后,也甚少再去关注徐正卿的私事,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考学上。
徐正卿先前教给他和其余两人的算术,就数他掌握得最好,听说已经从户部开始逐步有所推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