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分析与田丰的看法差别颇大,可同样也有他的道理,毕竟冀州新得不久,还难以说是稳固。若是给齐舜得逞,那才真是偷鸡不成反折一把米呢。
但袁绍也有他的苦衷,虽然他恨不得出兵先把齐舜给灭了,可一来自己的兵力也不充足,除了四大兵团之外,能拿上台面的其实不多。如果先打齐舜,说不准公孙瓒也会来个趁火打劫,他同样不好受。
好在冀州还算是个大州,物产丰富,人口众多,只是耗资源袁绍也能占据上风。幽州虽然也不错,可自从公孙瓒当家之后,边境市集相继关闭,鲜卑乌丸又开始时不时地滋扰边境,而且这次他们更有目的性,就是让公孙瓒难受难受,小打小闹一下立刻走人,毕竟长期的市集来往让他们和幽州的大汉子民也产生了些鱼水之情,而且说不准这些滋扰的兵士中也有刘虞那些老部下的身影。
于是袁绍下令继续加强防备,除非有人进犯到了自己的地盘,要不然一律按兵不动,不能轻易出击。
这是一个保守却安全的决策,可就是这个决策帮了齐舜一个大忙。
就在半个月后,袁绍、公孙瓒等人的案头上,都多了一个最新的情报:齐舜西进并州,穿越太行山脉,仅用一日便攻克壶关,并在三日之内连克上党、晋阳,大败於夫罗的匈奴大军,一直把他们赶出雁门郡,并救出了遭於夫罗软禁的上党太守张扬,已经成为并州的实际统治者。
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‐
齐舜的确动如雷霆,可这个行动也承担了极大的风险。
他与陈宫从长安回到广平,就立刻与沮授等人进行商议,讨论下一步的行动。
陈宫与沮授虽然是同门,但还是第一次见面,惺惺相惜之下火花直冒,一个大的方针很快便逐渐成形。
首先要解决的是根据地的问题。广平等三郡虽然也不算贫瘠,但一来面积太小,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,二来处于幽、并、冀三州环视之下,难以有大的作为。因此,找到一个合适的容易占据的根据地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沮授与陈宫在沉默了良久之后,同时把手指向一个地方‐‐并州。陈宫的理由很简单,并州被外族占据,并不能使当地士族与居民归心,不管是谁帮他们赶走匈奴人,都能够获得当地人的支持。而且并州不像冀州,有袁家世代的势力扎了根,想取而代之需要更强势的表现,而并州一直都是相对空白的地方,虽然不如冀州富庶,但也比那三郡要开阔得多。
沮授则从战略角度分析了占领并州的可行性。太行山脉看似高不可攀,可从冀州三郡到并州还是有几条路可以走的。首先就是壶关。从壶关走道路最为通畅,可阻力最大。於夫罗在占领并州之后为了防止冀州趁火打劫,特地在壶关布有重兵,想顺利通过就要面临一场恶战。除了壶关之外,太行八陉中还有一条路可以走,就是井陉。这条路虽然路况不好,但胜在不引人注意,一旦能通过这条路,那面前就是一片坦途,还能起到出其不意的奇兵效果。
但这样的安排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骑兵在山地的移动力大为减弱的情况。井陉偏北,可从常山真定到石邑,穿过井陉之后就可以经乐平直逼晋阳,直线距离是最短的。在龙骑难以走山路的情况下,招司铁骑发挥了极大的作用。为了让龙骑能顺利通行,招司铁骑特地从中山赶到常山,为龙骑开路。他们虽然也是四个蹄子,可胜在多了两支手,而且只要不是太过险峻他们都能安然通过。龙骑也没有倾巢而出,
太史慈带着他的兽王骑继续驻守中山,布下疑阵,好让袁绍与公孙瓒都搞不清齐舜的意图。而光平的先登军在齐舜与麹义的带领下,直接向壶关而去。为了不引人注意,他们昼伏夜出,忽然出现在壶关之下,由齐舜与麹义一马当先,单凭守军中那些三脚猫的战力又怎能挡得住一个剑圣一个大剑师?
第二章声东击西(二)
齐舜与麹义也是第一次见面,原本只是神交的二人在壶关之战中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的实力。齐舜强在个人武勇,有他在的地方几乎就看不到抵抗,而且在残忍的战场之上,他居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伤亡。在他手下落败的人大多都只是失去了抵抗能力,这是让麹义更为佩服的。在四面八方都是敌人的情况下,伤人毕竟远比杀人要难得多。不过佩服的同时麹义还是有点担心齐舜过于妇人之仁,有时会影响他日后争霸天下的决策。
而让齐舜感觉振奋地,是麹义和他所率先登军的战力。这些凶悍的步兵简直完全超出齐舜对士兵的定义,弓弩手百步穿杨,箭无虚发,不管城头的敌兵如何躲避,只要有一点点暴露在那些弓弩手的眼中,那几乎都只有一个下场,就是被不幸射中。攻城没多久就已是一片混战,而那些弓弩手总能射中敌军而避免伤到自己人,这种射术连齐舜都叹为观止。至于攻城的先登军就更不是人了,能上得城头的确得到了齐舜与麹义开路的帮助,可等到他们开始大开杀戒,齐舜几乎就没什么事了。这些人真气磅礴,白光护体,最差的居然也都是剑士,那些守城的匈奴人只恨自己少长了两条腿,哪还有勇气再负隅顽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