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尚摆了摆手,跟着赵尚一起出来的曾巩便立刻回道:“官家,确实有这封奏折,尚书台有记录的,您当时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广南,估计真是您忘了。”
赵尚叹道:“哎,朕惭愧啊。”
“官家,不必如此,外面寒冷,咱们进去谈。”
几人进了甘棠,诺大的甘棠除了仆役,基本上见不到几个人。
几人坐定后,九陵煮好茶,赵尚喝了杯热茶暖和了一下身子便笑问道:“欧阳卿,这个办法是谁想的啊?很不错,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。”
“官家,此法是老臣所想,这些新科进士入了甘棠后,老臣便发现其中有些人除了读书,一无是处,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做官的,所以老臣便想出了这么一个主意。”欧阳修得意洋洋的说道
赵尚点了点头道:“读书其实就是一个开智的过程,有些人越读越灵,有些人却越读越傻。”
范仲淹在旁摇了摇头道:“官家,如果读书真的能把一个人读傻,那就说明此人不适合读书,韩琦曾经说过,东华门下唱名者方为好汉,老臣觉着不然,老臣觉着那些能把学过的学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才方能称为好汉。”
此话一出,赵尚对范仲淹是刮目相看,没想到老范已经把“知行合一”理解到了这种地步。
而一旁的欧阳修与曾巩则陷入了沉思中,过了好一会,两人才缓缓说道:“范公,谨受教。”
范仲淹笑道:“你二人都是天资过人之辈,只要本性不失,必成大器,而官家您却不同?”
“哦,朕有何不同?”
“官家身为天子,所承担的自然比别人要多些,如果官家您是父亲,那么天下万民便都是您的孩子,士人找您要官;农夫找您要粮食;工匠找你要工具;商人找您要钱财;这些都是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,但天子一人的能力有限,他便会找帮手,而我们这些大臣便是您的帮手,有了帮手后,先满足谁便又成了一个大问题,这个时候便需要天子学会取舍了,天子如果什么都想要?有时候反而会得不偿失,官家,你明白了么?”范仲淹苦口婆心的说道。
“先生,您的意思是说朕过于贪心了?”
范仲淹继续摇头道:“官家无错,也不该认错,但需要改错。”
“可是朕不甘心啊,西夏李元昊已是众叛亲离,西夏内乱就在眼前,朕不想错过这个好机会,要不然还不知道又要等多长时间呢?”
范仲淹摇了摇头道:“官家啊,打铁还需自身硬,只要大宋强盛起来,不用什么机会,我们堂堂正正的打过去就好。”
范仲淹说的很有道理,赵尚无话可说,只能无奈的说道:“哎,先生说得对,是朕操之过急了。”
赵尚是不是真的认同这些观点,范仲淹一眼便能看出来。
于是范仲淹继续说道:“官家,您已经有好长时间没去拜祭过先帝了吧?”
赵尚尴尬的回道:“今年只去过两次,一次是朕大婚,一次便是先帝祭日,朕平常朝政繁忙,怠慢了,此乃朕之过。”
“那正好,明日官家不妨与老臣一起去拜祭先帝吧。”
“可是朝里……”
范仲淹摆了摆手道:“朝里可以交给太后监国,再说还有晏相与夏相在,庞籍、韩琦、富弼、文彦博等人也是栋梁之材,不会出现问题的。”
“那好吧,明天朕与先生同去。”
赵尚又与几人闲聊了几句,便带着曾巩回宫了。
赵尚走后,欧阳修不解的问道:“范公,您这是何意?”
范仲淹叹道:“先帝走的太急,有些事还没来得及告诉官家,老夫不才,就替先帝为官家补上这一课吧,这既是老夫这个当人家先生的责任,也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。”
“范公高义,欧阳修佩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