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叶晚萧萧,长亭酒一瓢。残云归太华,疏雨过中条。树色随山迥,河声入海遥。帝乡明日到,犹自梦渔樵。《全唐诗》卷529。
再如杜牧的《题乌江亭》:
胜败兵家事不期,包羞忍辱是男儿。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。《全唐诗》卷523。
驿站的留题,往往显示出交往行为中的“应答”或“对话”性质,用传播学的术语来讲就是有传、有受、有反馈。如皇甫冉的《洪泽馆壁见故礼部尚书题诗》:
底事洪泽壁,空留黄绢词。年年淮水上,行客不胜悲。《全唐诗》卷250。
原题与此题,便形成一种对话的空间。刘禹锡《途次敷水驿伏睹华州舅氏昔日行县题诗处潸然有感》中的“繁华日已谢,章句此空留”,也体现着一种应答的关系。晚唐的韦蟾奉使出行,至长乐驿,见一个寡才少情的官员只在墙壁上留下“某到此一游”之类的墨迹,便在旁边挥笔写道:
渭水秦山照眼明,希仁何事寡诗情。只因学得虞姬婿,书字才能记姓名。《全唐诗》卷870。
这也算对前人留题的一个反馈吧。五代时的陶谷出使南唐,则在驿舍的墙壁上有意题了四句谜语,留给后人去猜:
西川狗,百姓眼,马包儿,御厨饭。
直到宋代的齐丘才解开谜底:獨(独)眠孤馆。参见《全唐诗》卷877。
阎敬爱与李和风前后题濠州(今安徽凤阳一带)高塘驿馆的趣事,更充分地展现了这一有来有往的对话特征。先是阎敬爱以楚辞中高唐神女的典故留下一首《题濠州高塘馆》:
借问襄王安在哉,山川此地胜阳台。今宵寓宿高塘馆,神女何曾入梦来。
乍一看,他的联想很巧妙,于是“轺轩往来,莫不吟讽,以为警绝”。后来,李和风看出了问题,发现这一联想实属牛头不对马嘴,便在旁边又写下了一首《题敬爱诗后》:
高唐不是这高塘,淮畔荆南各异方。若向此中求荐枕,参差笑杀楚襄王。
此诗一出,“人更解颐”《全唐诗》卷871。
《宋诗三百首》中收有孔平仲的一首《雍丘驿作》:
京尘漠漠稍侵衣,秣马壅兵日未西。驿舍萧然无与语,远墙闲觅故人题。
不管此作是不是借鉴或因袭,反正白居易有一首同一意境的《蓝桥驿见元九诗》:
蓝桥春雪君归日,秦岭秋风我去时。每到驿亭先下马,循墙绕柱觅君诗。《全唐诗》卷438。
诗题中的元九即元稹。白居易与元稹的友情,是文坛上一段人所共知的佳话。两人志同道合,声气相通,一生仅唱酬之作就多达一千余首。两人身世也颇一致,在官场上都是时浮时沉,动不动便被朝廷贬出京师,打发到遥远的州府。于是,两人经常在驿路上交相奔波,穿梭往来,而每到一驿,他们都喜欢在驿站的墙壁上寻觅友人的题诗,以慰倾慕之意与思念之情。与白居易的“循墙绕柱觅君诗”一样,元稹在《骆口驿二首》其一中也说:
邮亭壁上数行字,崔李题名王白诗。尽日无人共言语,不离墙下至行时。《全唐诗》卷412。
在友人的题壁诗下默默地一直待到离去时,如此心通神交、陶然忘怀的情景犹如一幅特写令人难忘。比这更感人的,是白居易后来在同一驿站写的《骆口驿旧题诗》:
拙诗在壁无人爱,鸟污苔侵文字残。唯有多情元侍御,绣衣不惜拂尘看。
看来元稹还不惜用衣服一点点拂去友人题壁诗上的尘垢,以便看得更清楚一些。其实,元白这种举目会心、若见其人的神交,也是许多过往驿站的行旅所共同体验的交流感受。大量的题壁之作无异于在士人传播中营造了一种共通的环境,使得士人群体在精神气质上交融汇通,形成舆论一律的态势。随举一例,元稹曾在《褒城驿》一诗中写到“已种万竿竹,又载千树梨”,后来薛能在《题褒城驿》中便说:“褒城驿有故元相公旧题诗,因仰叹而作”,其中一句“鄂相(元稹曾由宰相出为武昌节度使)顷题应好诗,题云万竹与千梨”《全唐诗》卷409、560。直承前提之意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文人士子在这看似随意的题壁应答中,也达到了精神境界上的认同与沟通。
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
以上只是粗略描绘的唐人题壁的概貌,现实的图景无疑远比我们勾画的要落英缤纷,色彩斑斓。对这番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局面,只需扫一眼下面的若干题壁诗的标题,就可略见一二:陈子昂《古意题徐令壁》、萧颖士《早春过七岭寄题硖山裴丞厅壁》、孟浩然《题长安主人壁》、岑参《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》、杜甫《题郪县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》、钱起《题陈季壁》、羊士谔《山寺题壁》、牟融《题道院壁》、刘言史《山寺看樱桃花题僧壁》、吕群《题寺壁二首》、元稹《题蓝桥驿》、白居易《题岐王旧山池石壁》、许浑《题卫将军庙》、李商隐《戏题友人壁》、温庭筠《和友人题壁》、段成式《题僧壁》、方干《书原上鲍处士屋壁》、郑谷《书村叟壁》、杜荀鹤《题汪氏茅亭》、曹松《书翠岩寺壁》、李建勋《题信果观壁》、王周《题厅壁》、刘山甫《题青草湖神祠》、张祜《题金陵渡》,等等。真是无远弗届,无处不有。我们不由得想象,在唐人目力所及之处是不是都明灭闪现着一丛丛、一行行的题诗呢?至少唐诗的繁荣,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归因于这一耳濡目染、处处皆诗的传播环境吧。
最后,需要说明的是题诗未必都在壁上,事实上唐人在一切可题之处都留下了墨痕。比如:
(雍)陶典阳安(四川简阳),送客至情尽桥,问其(得名之)故,左右曰送迎之地至此。(雍)陶命笔题其柱曰“折柳桥”,为诗云云。(诗曰):“从来只有情难尽,何事名为情尽桥。自此改名为折柳,任他离恨一条条。”《全唐诗》卷518。
这是题在桥上的。
再如《本事诗·情感》中所述人面桃花的有名故事:
博陵崔护,姿质甚美,而孤洁寡合。举进士下第。清明日,独游都城南,得居人庄。一亩之宫,而花木丛萃,寂若无人。扣门久之,有女子自门隙窥之,问曰:“谁耶?”以姓字对,曰:“寻春独行,酒渴求饮。”女入,以杯水至,开门设床命坐,独倚小桃斜柯伫立,而意属殊厚,妖姿媚态,绰有余妍。……及来岁清明日,忽思之,情不可抑,径往寻之,门墙如故,而已锁扃之。因题诗于左扉曰: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只今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”……这是题于门户之上的。
还有题在树上的。如白居易的《郡厅有树晚荣早凋人不识名因题其上》。而李商隐的《题小松》早已成为名作,其颔联“桃李盛时虽寂寞,雪霜多后始青葱”以寓意深邃而常被引用。再如,隋末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后:
(褚亮)坐与杨玄感有旧,左迁西海郡(青海湖西岸)司户。时京兆郡博士潘徽亦以笔札为(杨)玄感所礼,降威定县(隶属西海郡)主簿。……(褚)亮与(潘徽)同行,至陇山(六盘山),(潘)徽遇病终,亮亲加棺敛,瘗之路侧,慨然伤怀,遂题诗于陇树。好事者皆传写讽诵,信宿(两夜时间)遍于京邑焉。《旧唐书》卷72。
行行重行行的迁客骚人登上流水呜咽的陇山本已百感交集,再加上同伴病逝更是悲不自胜,同病相怜的身世之感化为诗章自然动人心魄,因而题在树上不过两天便传遍几百里外的京城。下面一例题树则至今仍值得深思:
真娘者,吴国之佳人也,比于钱塘苏小小,死葬吴宫之侧。行客感其华丽,竞为诗题于墓树,栉比鳞臻。有举子谭铢者,吴门之秀士也,因书一绝,后之来者,睹其题处,稍息笔矣。诗曰:“武丘山下冢垒垒,松柏萧条尽可悲。何事世人偏重色,真娘墓上独题诗。”《云溪友议》卷中。
此例表明,追香逐艳的兴致并非当今小报记者所独有,美人身上独题诗的癖好乃是古今相承中外相通的,且看人们在梦露、周璇、戴安娜等死者名下做的文章就知道了。
题壁的传播功效显而易见,特别是在通衢大邑的馆舍佛堂题壁,更易周流开去,形成或轰动一时或绵延不息的效应。像下面一例:
周匡物,字几本,漳州人。唐元和十二年,王播榜下进第,时以歌诗著名。初,周以家贫,徒步应举,落魄风尘,怀刺不偶。路经钱塘江,乏僦船之资,久不得济,乃于公馆题诗云:
万里茫茫天堑遥,秦皇底事不安桥。
钱塘江口无钱过,又阻西陵两信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