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老头话音落下,李易终于有了自己的‘表字’。
从今日起,他便是李易,李子循。
一个时辰后。
及冠礼答谢过后,宾客们纷纷告辞。
随着李秀宁最后离开,偌大的府邸除了仆从外,就只剩下李易和药王孙思邈。
李易将孙思邈请入内堂,斟茶开口:“长公主请动您出山,来给小子主持冠礼,实是出乎我预料。”
孙思邈笑着摇头:“不然,我来洛阳并非因为长公主相邀,而是因为子循你。”
李易讶然:“我?”
孙思邈颔首道:“你于草原搅动风云,我虽远在长白山采药,但也依稀感受到了天地之气的变幻。”
“不想小子随军出征,竟惊扰了老神仙。”
“那可不是惊扰。”
孙思邈哈哈笑道:“世人都道我医术了得,却不知我自幼研习黄老,只是中年时放下了,没再钻研那些古籍。直到近些年遇上了两个天赋出众的青年,才又重拾起来。只可惜他二人偏爱周易,对老庄其他著作并不上心。”
李易咂嘴道:“您老说的那二位,莫非是袁天罡与李淳风?”
“除了他俩,还能是谁。”
孙思邈摇了摇头,继续道:“原以为当年注解的老庄学术,会陪着老头我一起埋于山林,不想突然听到了你小子的消息。又碰巧收到了我那算半个弟子的来信,书信中提及你将及冠,我这便来了洛阳。”
说完,孙思邈打开了身旁的包裹。
里头是厚厚一沓书籍。
最上头一本,便是道家必读篇章。
《道德经》。
又名,《老子》。
这老头不会是要与我坐而论道吧?
我是该装傻呢,还是直言自己不配?
李易倒不是对‘道家’完全不懂,但他的理解更多的都归于武学,明显和孙思邈的研究方向不同啊。
差之毫厘,可就谬以千里了。
好在老头早就过了和人坐下来,论证谁对道家理解更深的年纪,抚摸一番书籍后开口:“这些是我近两年又重新整理过的经注,子循若不嫌弃,不如留在身旁,偶尔翻看或许对你研究武学也有好处。”
不是来论道的?
而是来送书?
李易更觉得诧异,连忙开口:“老神仙的一番心血,怎可如此轻易托付于人?此物太珍贵,小子实不敢收。”
有道是无功不受禄,李易真没白拿别人好处的习惯。
孙思邈来给他主持冠礼,就已经够麻烦老头的了,现在还收对方自己亲笔注解的老庄学术,李易可没那么脸大。
谁想他刚说完,孙思邈却佯怒:“你若不留下,这些典籍我还能送给谁?来日我若真老了,岂不是要后人一把火烧了?”
李易当即解释:“怎会如此,这天下何其大,习道家学术的人也是大有人在,老神仙定能找到传人的。”
“天下虽大,但却是庸人居多,他们也无需多看我这一本注解。至于那些天资出众的,无一不是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道。”
孙思邈再度摇头,定神看向李易:“唯独你还遵循着上古道法,眼下正需要借鉴学习。我这么说倒不是古法不好,而是要子循你明白,逍遥游最适合庄子,而你却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。”
老头说完,李易一时无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