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安石,字介甫,号半山。出身于官宦世家,自幼博览群书,长大后多才多艺,立志要矫世变俗,且不拘小节。
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位争议比较大的人物,喜欢他的人这么说:他视富贵如浮云,不溺于财利酒色,一世之伟人也;不喜欢他的人则觉着王安石好学而泥古,故论议迂阔,若使为政,必多所变更,安石果用,天下必困扰。
可以这么说,《宋史》要是没了王安石,那就没看头了。
所以要见这样的一位人物,赵尚的心情也是很激动。
今天是王安石回京奏对的日子,赵尚把尚书台的三大金刚都留下了,司马光、苏洵、曾巩三人在历史上,好像都是王安石新法的反对者,赵尚倒想看看这四位坐在一起能够擦出什么样的火花?
王安石进入殿内行礼道:“臣王安石参见官家。”
王安石进殿后,便带来了一股不一样的气息,这家伙是真不拘小节啊,觐见君王也不知道梳洗打扮,身上的官服油渍麻花的,看起来已经好久没洗了。
赵尚强忍住呕吐的冲动笑道:“王卿请起,看座。”
“多谢官家。”
王安石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后,便一言不发了。
赵尚也没有说话,给曾巩使了一个眼色,曾巩便站起来问道:“王大人,本官代官家问话,请王大人如实回答。”
王安石拱手应道:“官家在此,您要是有什么事,就直接问吧,臣定知无不言言而不尽,不要再通过第三人之口了。”
曾巩被气的满脸铁青,少年得志的曾巩还没有受过如此屈辱呢。赵尚拍手赞叹道:“王卿远道而来,自然知道朕要问什么?”
王安石义正严词的回道:“官家,臣少年读书时,先生就交给臣这样一个道理,人生在世,见孤寡而不怜者,见不平而无动于衷者,非人也。”
此话一出,司马光第一个开始鼓掌,站起来道:“王介甫果然有古之君子之风,司马光佩服。”
曾巩不屑的撇了撇嘴对旁边的苏洵问道:“司马老大这是站在哪边啊?”
“哼,小心眼了不是,吾等读书人,当然要站在公理那一边,从官员的身份上来看,王介甫是越权了,但作为一名读书人,老夫也认为王介甫做的没错。”苏洵冷哼一声道。
赵尚笑着说道:“王卿之德朕是知道的,但不知王卿之才如何?”
“请官家考较。”王安石不卑不亢的回道。
“以王卿之见,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好宰相?”
“相者,阴阳平衡也,臣觉着为相,最重要的便是要讲究平衡之道。”王安石答道。
赵尚点了点头道:“有一定的道理,但还没有说到点子上。”
“请官家指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