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冲再施施然进了屋,对上主曹那惊骇交加的眼神,诚恳地道:“这么一来,主曹便不必担责了。”
念头一转,主曹心神大定,没错,这小子来了这么一出,强逼着他收文书,他也只能按规矩办,王黼截不住也没话说。
不过这小子着实可恶……
主曹恨恨瞪了王冲一眼,再随手翻开那本说是札子,其实更像书的奏章,他得交给记注案作节略。心中还揣着点好奇,能让这小子不按牌理行事,不惮闹出动静,不知要说什么事,该不会是弹劾蔡太师或者郑相公的万言书吧,那朝堂可就热闹了。
本只打算粗粗一扫,看了几行,眼神就停不下来了,一直翻了十几页,王冲等得不耐烦,咳嗽了一声,才回过神来。
这下看王冲的眼神就完全不一样了,钦佩之中还夹杂着亲近之意:“机宜虽年少,却自出机抒,有相公之才啊!王左丞定会欢喜!”
王冲摇头道:“主曹此言差矣!治平天下,乃士子本分,为君为民,岂言为左丞?”
主曹只把王冲这话当假撇清,就嘿嘿笑着,再不言语。
待王冲离开,几十号人一拥而入,七嘴八舌地问着王冲上书说什么。
主曹哗啦合上札子,肃容道:“没听王机宜说是军国重事吗?岂能随意外传?”
银台门外的小酒肆里。王世义、李银月和吴匡正人手一张纸,低头看得起劲,王冲进来时都没抬头。
王冲问:“朝报写了什么有趣的事,让你们这般入神?”
吴匡赶紧起身,李银月却摇着纸道:“这是小报,不是朝报,上面说的全是官家和相公的私事!”
王冲无语,朝报也就是官办邸报,办报的衙门就在进奏院里。只不过都是手抄的,他扯嗓子吆喝那会,围观党有大半都是抄手。而民间报纸竟然就挨着官报衙门派发,宋人政风开放的一面,也着实令人大开眼界。
吴匡乖巧地不问进奏院里的情况:“机宜接下来是……”
王冲道:“去右金吾街仗司。”
吴匡抬头看天。有些踌躇地道:“已是晌午了。”
他这话意思是,到了那里正赶上饭点,找不着人,王冲却道:“公事办完了,该去办私事,晌午正合适,省一顿饭钱。”
三人讶异。王冲是去找谁?
“我大舅……”
三人讶意更甚,大舅!?什么时候蹦出来个汴梁大舅?
王冲咂着嘴道:“虽然从没见过,可终究是我大舅,这顿饭他逃不掉的。”
王世义拍拍脑袋。他想起来了,正代王彦中主持海棠渡书院的范奚是王冲二舅,那自然还有个大舅。
此时他心思也细腻多了,吴匡不问。他还是要问:“二郎,这份奏章上去。真能消解王左丞的怨气?”
王冲摇头:“消不了,怎么都是一耳光,是个人都会记在心上。”
见王世义皱眉,又笑道:“也没关系,随他记去,事功在前,这口气也得忍着。”
一边听着的吴匡暗暗抽气,这王机宜口气真大,胆子更大,被王相公记恨上了也不怕。
行在通往延福宫的绿荫道上,太宰郑居中感慨道,大,太大了。旧日的延福宫不过是狭长之地,如今却拓宽了好几倍,栽满了自天南地北运来的奇花草,更有飞禽走兽,延福宫禽苑已放不下,这才是官家动了造万岁山之心的原因之一。
虽然觉得这么奢靡并不妥当,可郑居中自觉无心且无力规劝官家了,说实话,他能稍抑蔡京之势,不让天下败坏得太快,已是他的极限。想想熙丰乃至元佑时,虽有新旧党争,可朝堂上都是才冠绝伦之辈,即便是才智过人的裕陵(神宗),也不能折其心志。哪像现在,臣子们全无士大夫之风,恨不能如阉宦一般,时时邀宠于官家膝下。